焙窩新址在9/2開幕了。
 

我是一個甜點師,
過去焙窩每個甜點都是我親手製作。
當焙窩從一人工作室走到店面的型態後,
我學習開始當一個老闆,
一個有店面、有員工、直接面對客人的老闆。

焙窩在創業這條路走的緩慢,
但四年的每一步都相當紮實。
今天有這個機會能夠站在一個更寬闊的位置,
不是我一個人有辦法做到的。
因此,也想先藉由這個機會感謝很多人。

感謝我的家人,
做我最大的後盾。
在夢想的實踐上,
給予我最多的協助。
創業在外人看來光鮮亮麗,
但只有他們始終陪著我、跟我一起面對每個關卡。 
(包含熬夜加班趕工)
他們不希望我辛苦,
但還是支持著我繼續固執的往前走,謝謝。

感謝 #雯森設計 讓焙窩有個嶄新的開始。
如果大家進到新的焙窩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絕對是因為他們超強的專業能力,
才能讓焙窩順利的從舊址轉移到新店面,
也讓我們在這個新的地方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感謝 #衍藝攝影 這四年下來提供焙窩每個動人的瞬間,
讓我們的甜點在平面視覺上有著故事般的意境,
也用一張張的照片使我們能在網路的世界與人們開始交流對話,
讓大家藉由影像更認識我們。

感謝每個原物料的供應商,
唯有他們對於自身產品的把關,
我們才能忠於原味的呈現最貼近食材的好味道。

感謝來自四面八方的每個老朋友、新朋友,
有你們一路相伴,
我們更有信心和動力繼續走下去。

四年來,
焙窩的甜點替不善於與陌生人互動的我交了很多的新朋友,
我們透過甜點對話、
我們透過這個空間認識彼此。

我的夢想其實很小,
我的甜點之路故事一點也不是可歌可泣的那種。我只是想用我的雙手將過去我所學習的技術、
所看到的世界分享給身邊的家人朋友。

這些技術和看到的世界,
是很多人所稱的「法式」。
但我一路以來感受到的不管是甜點、料理、酒類等,
所強調的應該不只是很多人印象中法式的精緻、華麗,
而是一種與風土的連結、與大地的對話。

呈現一種「純粹」的感受。

於是,
當卸下了包裝、拋開了絢爛的行銷手法,
我們還剩下什麼?
這就會是我們原有且能走的久遠的價值。
而這個價值,
不管每個消費者是否都在意,
還是必須由我們自己堅守著。

因為我們相信,
總有那麼ㄧ些人,
他們厭倦了小心翼翼的確認是否有不必要的添加,
他們不想再擔心受怕食材的新鮮與食品安全。
他們知道甜點不是每日的必需品、
他們知道多吃會有負擔。
但當他們今天好想吃個甜點時,
走進焙窩,
他會有像是吃到家裡煮的飯菜一樣,
簡單、平實卻安心。

每個人想要自己當老闆的心情都不一樣,
有些人想要賺錢、有些不想被拘束,
而我開店的原因,
是因為只有自己當老闆,
才能堅持做前面所說的這些自己想要的品質。
當然,
同時也要承擔這樣堅持下的風險。
(譬如我們極短的最佳賞味期、堅持不冷凍宅配似乎不符合時代趨勢)

但,
我過往所接受到的教育告訴我,
不要怕,
不要害怕冒險、
不要害怕挫折與失敗,
要勇敢做自己堅持的想法。

我當然也曾經迷惘過,
懷疑自己這樣到底是不是適合開店,
甚至對於整個台灣餐飲產業有著很大的疑問。
台灣餐飲人員過多工時、無法在工作中獲得更多自我提升,
消費者愛看色彩豐富、包裝精美的商品,
踩點、相機先吃、照片看起來華麗的新網路美食文化,
以及過度追求CP值這件事,
都讓真的有心想要為台灣飲食文化盡一份力的每個職人而非商人喘不過氣。

這些年來看到越來越多投入這個產業的店家、工作室,
同時我們發現這一年很多同業不敵上述環境的衝擊而退場。
我也一直很疑惑,
像我這樣的堅持,是不是一個老闆的樣子?

但我的pos機業務也是我的朋友有次曾經很認真的告訴我
「沒有什麼樣才是所謂老闆的樣子,
只有你想要自己是什麼樣子!」

我想要什麼樣子呢?

我希望焙窩的甜點不過度的調味,
盡量的呈現好食材最原始的味道。
我不希望在焙窩的每個夥伴只把自己當成生產機器、也不希望他們將自己的產出只當成商品販售。

當他了解每個甜點、飲品、餐食都是他用雙手為客人製作出的“作品”,
他就會用心感受、
他就會與客人產生連結的緊密關係。
他是為了客人而生、為了客人而做,
但他會堅守著焙窩的信念而取得平衡。

最終,
我相信茫茫店海中,
有那麼一些人就是在找尋我們這樣的店,
而我們,會為了他們繼續存在!

曾經有客人發自內心的告訴我,
堅持下去!
總有一天,
「焙窩」會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成為一種流派。

我不能確信這一天是否會到來,
但我堅定的相信,
這就是焙窩所謂的樣子、
這是焙窩我們所堅持的方式,
也是取名À ma façon 的意義。

我們打算就這麼一直走下去,
也邀請你與我們同行。

9/2 焙窩新址,
我們終於要正式開幕了,
我很期待在這裡的每一天,
我們將會有更多無限可能。